编者按: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,在这一伟大征程中,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,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。面对国家召唤与龙江期盼,我校勇担使命,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战略支点,激励他们在科技攻关中挑大梁、当主角。如今,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已在我校沃土中茁壮成长、崭露头角。本期刊发建筑工程学院袁近远老师的科研事迹。
袁近远,博士,硕士生导师,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。作为一名心怀“国之大者”的科研教育工作者,他始终践行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初心使命,在工程风险分析与抗震减灾领域开辟创新之路。2022年入职以来,他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聚焦工程安全与抗震减灾核心问题,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,在T1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,成果被我国重要规范采纳3项,成为我校首位入选黑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青年教师,荣获校“科技创新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勤于钻研,锐意进取,用扎实学识勇攀科研高峰。在科研道路上,袁近远博士展现了出色的攻坚能力和创新精神,入职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、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基金等多个项目,体现出其在基础研究与区域科技发展中的强大潜力。他笔耕不辍,成果丰硕,近三年在《土木工程学报》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》《岩土工程学报》等T1级期刊及国际SCI/EI检索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。他积极走向学术前沿,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交流,包括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、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等,努力传播学术思想,提升学术影响力。

聚焦前沿,攻坚克难,用创新成果筑牢安全防线。面对岩土工程防灾减灾这一国家重大需求,袁近远展现出锐意进取的科研品格。针对地震液化灾害这一世界性难题,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“性态抗液化设计技术框架”(PBDLR),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《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》,被国际同行评价为“抗液化性态设计的重要指南”,对地震液化灾害防治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。他发现的现行工程规范关键缺陷及其创新提出的砂土、砾性土液化概率公式,已被有着“我国样板规范”之称的《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》等国家规范采纳,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空白,为我国各个工程领域的抗震设计和场地液化风险评价提供了直接、有力的技术支持,真正将科研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。这些从0到1的突破,彰显了他“敢为人先”的创新勇气。

立德树人,潜心育人,用严谨学风点燃学子成才之梦。袁近远始终秉持“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职责”的理念,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,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。在课堂上,他注重将前沿科研案例与系统理论知识有机融合,着力启发学生思考,有效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意识。在实践育人方面,他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,成果显著。由他指导的本科生团队于2025年分别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级和省级立项;指导的研究生团队经过多轮严格匿名评审,成功晋级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“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”全国总决赛,目前团队正全力以赴备战决赛,力争取得优异成绩。他常说,学校的沃土和前辈的指引是他快速成长的关键,他也要将这份“传帮带”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,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,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。

作为我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,袁近远表示:“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和社会,本人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、引领性成果,并把这种求实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学生。”展望未来,他将以入选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为新起点,矢志在岩土工程防灾减灾领域深耕细作,为筑牢国家工程安全防线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